作者:李佩芬  出處:親子天下


 


若把上學視為一階階的學習之旅,那麼從幼稚園到小一這層階梯,要比小一到小二高出許多。家有小一新鮮人,家長心中必定有許多疑問。聽聽過來人怎麼說!


 


Q:如何讓孩子不害怕上小學,提早熟悉小學生活?


A:幼稚園大班雖然是全幼兒園的「老大」,但小學一年級可是全校最「幼稚」的。面對全新環境,建議小一父母先以「學校是找到好朋友、發現新興趣的地方」、「老師是幫助你適應學校生活的人」等肯定語句,建立孩子對小學的正面情感。之後再具體從「帶領熟悉校園環境」起步,降低孩子的不安。

例如,家長可趁著放假時,帶孩子到校園逛逛,告訴他一年級教室在哪裡,順便介紹兄姊的教室位置。鐘聲響起時,告訴孩子鐘聲代表的意義。此外,小學廁所為蹲式,與幼稚園坐式廁所不同,男生的便斗也比較高。不妨讓孩子先「試用」,提醒他蹲的方向,以及怎樣上才不會弄髒衣褲。這些雖屬細節,但小小練習有助於安定軍心。

熟悉環境之後,接下來可以協助孩子熟悉團體常規生活。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,小一新生的適應問題,不外學習與生活兩大領域。其中屬團體生活面的生活常規與生活自理能力,往往是老師對孩子的第一印象來源。家長可趁著暑假協助孩子練習,降低孩子懼學、甚至拒學的機率。

父母可從小一學校生活將觸及的活動,思考該做到哪些自理能力。例如以下生活自理事項:

能自己刷牙洗臉
能以筷子用餐
咳嗽時會遮住嘴巴,也會自己擤鼻涕
用餐前、如廁後,會正確洗手
會使用蹲式馬桶
會自己穿脫衣服與鞋襪
用完東西會物歸原處
要借用別人東西時,能清楚表達
會使用投幣與卡式公用電話
能安靜坐在椅子上,聽大人說故事達二十分鐘
買東西還沒有付錢不能拆封,也不能放到自己口袋


Q:從課表來看,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很不一樣。究竟差別在哪裡?


A: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,希望將過去強調「知識取向」的學習,轉為「能力取向」的教育;從以演算、背書、練習為主的教學方式,轉為培養孩子解決生活需求與問題的能力。這個變革,讓現今小學教育不論是課程名稱、老師教法、家庭作業與評量方式,都與以往有別。

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課程有語文(包括國語、英語與鄉土語言)、數學、生活、健體(健康與體育)、綜合活動等五大領域。健體課是以養成適當的健康行為與運動習慣為目標,因此放在同一領域。生活領域是個多領域的統整學習,到了小三會細分為社會、藝術與人文、自然與科技。綜合活動則包括了過去如輔導活動、家政、童軍等,是大量融入「做中學」體驗活動的課程。

大體來說,九年一貫課程內容變活潑,過去常見的紙筆測驗減少,學校也期待家長能更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。另外,老師的評量方式也愈來愈多元。例如透過學習單,讓孩子練習蒐集與統整資料的能力;透過小組討論表達,學習團隊合作能力。老師也會配合學生能力與特點,紀錄並建立檔案,做為觀察或改變教學方式的參考。傳統的紙筆評量,當然也不會全然屏棄,因為這也是培養孩子學習書面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方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j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