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用故事療法時“表演”是成功的要件!藉由生動的故事,可以幫助家長建立一套與孩子的溝通模式,讓寶寶在不經意間透露出各種“難以啟口”的疑難雜症,有效幫助親子關係的解套。

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共同的困擾,就是要和小朋友「講理」很難!孩子老是有聽沒有懂。當誘致遠的老師告知您,孩子在學校與同學打架時,您可能會因為問不出原因而不知所措。但如果您能巧妙運用故事療法,事情可就好辦多了。

歐緹斯特兒童發展中心職能治療主任蔡建志指出,故事療法是兒童治療領域「雞尾酒療法」中的一種,也就是「情境式」的機會教育:透過故事的主軸可以有效率地解決孩子各種問題。

當某一天,學校老師告訴您,小寶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,但您卻問不出原因時,就可以適時地運用故事療法來探究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原因。例如:藉由說故事及角色扮演,孩子可能就會影射出,因為他喜歡的女孩子被欺負了、哭了,所以他才會伸張正義打了欺負她的同學。

您瞧出端倪了嗎?故事療法可以有效地診斷及處理孩子的問題,並針對父母的需求,處理孩子的特定問題。藉由故事情節、人物、寓意,滿足孩子的想像版圖,並有效打破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障礙,落實親子關係正常化。 





角色扮演,激發幼兒創意
除了破除親子溝通不良的困擾之外,故事療法還有二個好處,及激發幼兒的創意與想像力,並找出孩子發展上的弱點。蔡建志表示,在進行故事療法時,可由3~4個小朋友一同扮演不同的角色,或者是輪流扮演同一個角色,屆時將可激發孩子們的創意,甚至發掘出孩子的成長問題。

挖掘幼兒創意
找3~4個年齡層較接近,或是有相同需求的小朋友,共同進行角色扮演遊戲,或輪流扮演同一個角色:那麼您會發現,同一個角色,由不同的孩子扮演,會變換出不同的演法及對話,故事的進行與結局可能就會有多種變化。

誘惑成長問題
舉例來說,在引導孩子讀繪本時,內容是:主角划著小船,載著一個人,要到彼岸去,但孩子每當閱讀到此處,就不肯在往下閱讀,那麼,也許這就是小朋友在意的部份。此時,藉由角色扮演來引導孩子,或許就可以解決問題,例如:請孩子在玩滑板車的同時,假扮故事中的角色,自己模仿故事中的劇情,滑到對角,待孩子可以接受並進行地很順利時,在請他載媽媽一起華過去。在進行幾次之後,孩子自然就可以跨越障礙,閱讀原本在意的故事了。

適用年齡---三至六歲
故事療法適合幾歲的寶寶呢?蔡建志表示,故事療法尤其適合3~6歲的寶寶進行,藉由與同儕間的團體互動可以化解小朋友間的各種問題。不過,較小的孩子也較不適合。1~2歲的寶寶日常生活經驗不足,因此創意較不佳、理解力也稍嫌不足,無法有效地與同儕互動。至於2~3歲的寶寶則自我意識較強、配合度較低,較不易進行體驗式故事療法,或許藉由自行編的寓言式故事,一樣能給孩子全新的體驗。

三大發展障礙迎刃而解
除了激發幼兒的創意及改善幼兒成長中遇到的小 困擾之外,故事療法主要是針對幼兒的情緒障礙、行為問題及肢體動作發展提出修正的方法。諸如自閉症及Aspergers(亞斯伯格症候群)的小朋友,可能會比較沒有想像力及社交能力,因此對於角色扮演遊戲有相當的困難,也比較不容易扮演遊戲有相當的困難,也比較不容易適應角色。此時就得透過適當的引導,讓孩子融入角色。

1.情緒障礙
蔡建志解釋,許多父母在面對有情緒障礙及行為問題的寶寶時,會不曉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或是教導孩子,在這時候"故事療法"就是很好玩的工具。

例如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位了爭玩具而面紅而斥、互不退讓時,媽咪就可以用故事來開導孩子:「"黑羊、白羊與白狗、黑狗過橋"的故事裡,如果學兩隻山羊可以互相禮讓,就可以順利過橋,否則如果互鬥、互不相讓,就像兩隻小狗最後都掉到水裡,脽都沒有過橋。如果你把玩具先借給朋友玩,他也會借你,你就可以玩到兩種玩具囉!」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呢?

2.行為問題
當孩子扮演過故事中的角色之後,會對故事內容印象深刻,所以種種不注意的事及不願意配合的心態,都可以藉由故事的潤飾來達到修正效果。孩子會模仿故事中的人物,並希望扮演或是變成故事中的角色,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對於校正幼兒的行為問題,是有助益的。

因此,建議家長,可以針對本身欲強調及希望孩子改正的部份,找出正向結局的故事來讓孩子扮演、仿效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注意力,以達到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各種行為問題的目的。舉例來說,當孩子喜歡欺負人,那麼就可以讓他扮演小叮噹中的大雄,讓他體驗被欺負的滋味,藉以激發孩子的同理心,自然界可以改正他愛欺負人的行為囉!

3.動作發展不佳
除了上述的功用之外,對於肢體動作發展不佳的幼兒,也同樣有改善的功效。諸如:腦性麻痺及肢體障礙的孩子,他們雖然肢體動作能力不佳,但小腦袋瓜卻可能十分靈活,故事正巧提供了他們發揮的想像力空間。

其次,如果單調地要求小孩子進行各種復健動作,也會使孩子感到無聊而興致缺缺,此時,故事又可以派上用場了。當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,讓孩子假裝自己是羅賓漢霍泰山,那們原本無聊的動作練習,就會有了新的詮釋方式,可以讓孩子覺得,「我是泰山,所以要在樹上跳來跳去。」瞧!無聊的復健運動立即就變換成有趣的活動,孩子也就較不易到厭煩,而更能激發其動機與潛力 。

尊重孩子,避免打擊信心
雖然故事療法有種種的好處及功用,而且簡單易學,但進行時扔需小心,應避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。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,家長得適時地鼓勵及獎賞,以免孩子自信心受損。蔡建志也提出二個原則,供家長參考:

1.不過分苛責:
當孩子為了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而有較失當的行為表現時,應了解,孩子的舉動不是故意的,只是為了表演,而不應給予過份的責難。當孩子表現的不好,家長也不應該取笑孩子,更應該給予正向的鼓勵。
角色扮演的目的,只是要讓孩子體驗故事的情境、從中學習生活常規,所以宜儘量避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,以免孩子遭受挫折。

2.適當地給予獎賞:
當孩子有良好的表現時,應該給予獎賞,而且絕對不可以唬弄孩子,以免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受損。例如:當孩子說「媽咪,如果我表現的好,可以讓我飛起來嗎?」這樣的要求,原本當然不可能達到(因為小孩沒翅膀),但當您回答「可以」時,就必須在孩子達到要求後,為他或協助他做到,而不要在事後認為橫豎是不可能,斷然拒絕孩子的要求。
其實解決的方法也不難,只要運用您的想像力,像是將孩子從台階上抱起來,跑一段路,喊著「飛!飛起來」,就可以假裝真的「飛起來!」囉!如此孩子也算是得到滿足,不是嗎?

本文原刊於2005年5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由陳雯琪採訪

歐緹斯特職能治療所暨兒童發展中心網站:http://www.otist.com/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j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